醫病關係,同時也是教學相長的關係。

醫師在求診病患中,獲得經驗、習得精進,病人即是醫生的老師。現代醫療雖然已非常進步,但仍有尚未被探索、開發的邊界,憑藉著對問題的執著、疾病的探索,蘇軒醫師成功將宮腔鏡的探索邊際,向前推進一步,更將認知進一步彙整成可複製的經驗,造福世界上更多的醫者與病患。

 

 

【撰教科書  傳承經驗】

世界子宮鏡醫學大會出版過一本原文教科書,其中「子宮鏡下判斷子宮內膜癌」的章節,就特別來台邀請蘇軒醫師撰寫。

91567950_3648743551863155_2714511020033835008_o.jpg91909243_3648743461863164_1453399650018000896_o.jpg

 

 

負責編書的西班牙醫生 Luis Alonso ,對蘇醫師素未相識,也對「台灣」充滿陌生。但帶著一篇論文報導,遠渡重洋,專程搭飛機來台開始尋人...。在台灣內視鏡醫學年會的會場中,Luis 醫師不斷到處尋問著,哪一位是蘇軒醫生? 並進一步邀請蘇醫師,參與原文教科書的章節寫作,將經驗傳承分享給國際上的醫者;造福全世界的病患。這是一份對醫學付出的偉大貢獻。

 

 

【知識結晶 探求不易】

故事最初從這說起。蘇醫師在「婦產部內視鏡科」學做子宮鏡,通過幾項檢查步驟,便能分辨基本的子宮內膜型態。但,每當檢查結束,回頭查看影像登打報告時,一個問題總困擾著蘇醫師。

他始終想,難道不能用肉眼在第一時間,快速準確地判斷是否為子宮內膜癌初期、子宮內膜增生的病徵?

 

在無法用肉眼診斷時,多半都是仰賴病理切片,來做進一步的診斷。因此大約有一~兩成的檢查,需要進一步等候切片結果出爐才能再做判斷。

 

難道,真的沒有辦法用肉眼判斷病徵嗎?

抱持著這樣的疑問,當時年僅三十多歲的蘇醫師,重新研讀子宮鏡原文書籍,翻查幾本之下,仍未尋找到他心中追尋的答案。而後,他又飛往世界各地,四處參與國際的醫學研討會議,想追尋到解答或線索。但最終只確認到,這是當時醫學的極限,沒有人、沒有一本教科書,可以提供他一個客觀的分析方法。但他沒有就此放棄。

 


【病人案例 當作老師】
無法依賴書籍、同業先進時,蘇醫師回歸自己已有的資源:認真審視經手的每一份病例,從中分析學習、歸整結論。

 

當蘇醫師下定決心後,他便著手歸檔紀錄著,每個疑似病症的子宮鏡檢查影像與錄影檔。然後等待兩週後,病理切片報告出爐一併將結論建檔分析。無數個夜裡,蘇醫師總在醫院同事都下班後,獨自一人留在子宮鏡檢查室裡挑燈夜戰,分析之前做的所有檢查。


病理切片報告就是答案。

於是蘇醫師便給自己考試,拿起每個顯微鏡的切片檢查結果當作證據,回推兩週前子宮鏡檢查時肉眼下判斷的診斷是否正確。就這樣逐步比對、修正,半年之後,蘇醫師已經練就幾近 9 的判斷準確率。在子宮鏡下以肉眼一看,幾乎就立即能分辨出是子宮內膜增生、還是婦癌症、或是正常的情況。

 

 

【個人經驗 孵育理論】

但僅僅是憑藉著獨到的判斷,也只能算是蘇醫師的「個人」經驗。當經驗要成為理論,必須足夠成熟,能承受起實務考驗、並可供其他醫師複製經驗。

 

於是憑藉著一份執著,蘇醫師再次投入更深層的探索中。花了大約五年時間,參考了更多論文、文獻,反覆比對、更加徹底的分析的歸結。最後,終於提出一個「子宮鏡下判斷子宮內膜癌」的理論基礎,這份理論,隨後獲得世界婦癌醫學會期刊的認可並正式刊登。才有了西班牙醫生,拿著蘇醫師論文,遠渡重洋專程來台尋人的故事。那年,蘇醫師 40歲。

 

 

【學問一小步 生命一大步】

十年,蘇醫師從疑問、觀察、分析對比、尋找解答到縱整結論,直到最終將成果向全世界分享。回首來看,蘇醫師確實完成了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情!而正因為有這麼多來自各路的醫者先進,懷抱著理想、使命願景,深耕數十年,換得醫療邊際向前推進的一小步,但卻成就了婦癌科學、生殖醫療,在這無數一小步地推進中,讓生命有了一大步的延展或新生的契機。

 

 

祈新很榮幸,有蘇軒醫師與我們同行!
蘇醫師門診時間:每週二 14:00 - 17:00

其他時間可約診


祈新預約資訊:
〖預約資訊〗
📞 祈新專線:02-2361-2800
 祈新地址:台北市懷寧街78號10樓
💻 線上預約:http://wreg.vision.com.tw/pgdcenter/zh-tw/home.aspx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宮腔鏡 子宮鏡 蘇軒醫師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陳俊凱醫師 的頭像
    陳俊凱醫師

    陳俊凱醫師的部落格~~-不孕症,人工受孕, 試管嬰兒, 著床前胚胎遺傳診斷

    陳俊凱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